發(fā)布時間:2025-07-18 瀏覽量:2840
分享話題:
目標式整體運動對比單一動作訓練?
#1
復合與分離
筋膜運動(FT):整體導向
當我們觀察人類的動作時會發(fā)現(xiàn),整體行為很大程度是以外部任務為導向的,比如“去拿一個杯子、打擊一個球或者下樓梯”。要達到目標,就激發(fā)了相關動作的執(zhí)行,而且是復合的動作,包括提前的姿勢調(diào)整。這是一個全身整體的反應,而不是特定關節(jié)或肌肉的活動。
讓一個局外人觀察一個人的動作,比如舉杯,這個動作可以拆解成兩個部分:典型的動作(單獨的手臂移動)和目標動作(舉起杯子),不過這種分解時人為的,在大多數(shù)活動中,動作與目標時一個整體反應,而不是分離的。
一些研究表明,單一訓練往往專注于結果而不是在身體運作時使身體產(chǎn)生更大峰值的力量,執(zhí)行更快的運動,增加關節(jié)運動的精度使之需要較少的肌肉活動。 整體運動具有目標明確的額外訓練使人們能夠得到完整的動作模式,同時有助于最理想化的運動學習和提高運動效率。
圍繞目標的動作組織過程,意味著在許多不同任務下,任何肌肉都將參與。換句話說,沒有哪塊肌肉是被設計來執(zhí)行特定工作的,也就是肌肉募集是根據(jù)任務特性完成的。 因此,下肢肌肉的募集模式會在站立、行走、靠邊、前屈、上舉或其他任何可想到的動作時顯示出差異性。
訓練一個特定的肌肉或肌肉鏈難以提高運動表現(xiàn)或恢復動作控制。這是因為任務決定了肌肉的激活模式。就像在學習網(wǎng)球發(fā)球時訓練肱二頭肌的激活,肱三頭肌和前臂的控制等等。
提高動作表現(xiàn)得最好方式是練習動作本身,這期間整個肌肉募集是被預先激活得。“動作任務和肌肉關節(jié)得總和,是兩回事”。
#2
不同的運動效益
筋膜運動(FT):整體導向
單一動作的訓練可能改善特定的單一活動,但不會改善整體運動。在一項關于運動學習泛化的研究中提出,基于肢體使用統(tǒng)計的貝葉斯模型,為理解不同訓練模式(單一 vs 整體)之間的交互提供了機制性解釋:大腦更可能認為整體動作包含局部動作的信息(確定性高),而局部動作不一定包含整體動作的信息(確定性低)。
舉例來說,提高腳踝處和膝關節(jié)處的局部力量的訓練并不能把增強的力量有效投射到跳躍動作中,盡管這個動作取決于這些神經(jīng)肌肉的構成。同樣的,練習踢腿對踢球的效益、練習髖關節(jié)靈活性對奔跑的效益,都是不大的。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news room
06.27
04.25
02.28
03.14
05.09
03.07
03.07
03.07
03.07
02.21
01.16
02.14
01.22
01.22
01.22
01.10
08.26
07.07
08.26
08.26
07.16
02.21
07.26
08.08
08.08
08.23
07.02
08.02
07.12
07.12
07.12
07.05
05.10
04.19
04.19
04.12
04.08
04.02
03.22
03.22
02.22
03.15
02.23
03.22
03.08
02.22
02.04
02.01
01.05
01.12
01.05
01.05
12.29
12.08
12.08
12.08
11.30
11.30
11.17
10.31
10.31
10.19
10.17
10.12
10.08
09.27
09.01
09.01
09.01
08.18
08.18
08.18
08.11
07.21
07.21
07.21
07.13
07.07
06.30
06.20
06.16
06.09
06.09
05.25
05.19
05.26
05.19
05.12
04.26
04.28
04.26
04.14
04.06
03.31
03.31
03.24
03.17
03.10
03.03